他是南燕07级校友,
曾在某设计集团做过研发总监,
却毅然决然辞职投身公益。
他手下有超过10万志愿者,
共同改造上千个古村落,
成为公益界最耀眼的新星。
完整的人格,诗意的人生
汤敏出生于四川达州的一个山村,从小在青山绿水间成长,天地自然给予了他最早的审美教育;后进入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习,在这里得到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毕业后,先后进入政府部门以及景观规划、咨询、旅游、投资等行业公司,经过多年的磨练和沉淀,他最终将人生目标定位在公益事业之上,与此同时,他也建立了完整的人格,拥有了一份诗意的人生。
“我希望大家在学生时代的时候都能够有NGO(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这种情怀和关乎社会公共责任的视角。公益并不是一个活不下去的行当,我觉得活得挺好,她是一个很好可以终身的职业。”汤敏迫不及待地为 公益代言。
另外,刘水,北京大学84级校友,现任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会长,今年捐赠200万与古村之友一起成了众志古村基金会,还一起成立了古村众志创客基地。
汤敏与“古村之友”的传奇两年
“古村之友”是一个以“保护与活化古村”为使命的非营利公益型社会组织,其成立于2014年11月,旨在通过各项社会资源的聚集与对接来保护中国大地上众多的古村落的外观存在、社会关系、生活文化与传统道德伦理。
从2014年保护梅州围龙屋开始,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古村之友先后保护了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浙江金华后溪村,打响了河南马固村“中原文物保护公益诉讼第一案”,并成立了古村保护公益基金会,孵化了数十个古村创客项目,活化了老宅改造古村书斋,于2015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于2016年成立了中国古村之友会……组织或参与了几乎所有与“古村”相关的议题和活动。更令人瞩目的是,“古村之友”已经组织起一支遍布全国三十个省(市、区)、近千市县数十万的专业志愿者队伍,俨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组织。“我们以一种形散神聚的方式将数十万人聚集到共同认可的理念与价值之下,当我们一旦为某件事情发出声音的时候,大家会相互声援。”
汤敏,这个80后北大深研院校友,这个在两年内书写了公益创新新典范——“古村之友”的传奇人物如是说。
北大“娘家”中的一粒种子
“回到母校感到很亲切,包括上周在本部的演讲,北大人身上的北大情怀能更好理解我这样的选择。放弃那么多去做公益,是第一个较常人而言的跨越,第二个跨越则是从一个人去做变成带队伍一起做。”刚在图书馆坐定,师兄就迫不及待地回味起母校的情怀,“从校友会的角度来说,我这是回娘家,因为我和‘古村之友’都是北大送出去的种子”。而这份北大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造就了今天的汤敏,当谈及人生道路选择问题时,汤敏表示“北大人特有的自信与责任,一种自命不凡的胸襟有效推动着我选择了这条在我看来最能给社会带来改变与意义的公益之路”。在北大学习和接受人文情怀熏染的岁月里,汤敏清楚地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一群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职业公益人、职业社会活动家,他们就像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调节者与缓冲垫,而当下则处于这个职业群体缺乏的时代。社会的畸形——政府权力强大、商业影响力不断加强,社会公益一直比较弱,这将使得国家的体系失衡,对社会产生深层的影响,并深刻关乎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现公益背后重要且深刻的意义使得我很兴奋,这就使得我很积极地进入到这个领域中去”。
在中国现阶段和社会现实情况下,社会的阶层分布正不断清晰,如果社会阶层一旦固化,社会矛盾的处理就会更加困难,所以汤敏希望可以以品德和贤能去融合阶层,以一种公益的方式帮助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会因为钱财而受到歧视,能从品德和贤能的角度达到平衡,即以公益的方式打破这种阶层划分,帮助弱势者有效地实现阶层流动,例如现在“古村之友”就能平等地与华为、腾讯、招商等大体量、大影响力的企业合作。于此,汤敏引用鲁迅先生评价北大时所说的“开风气之先”之语总结了其眼中的公益事业,“做公益就是做思想创新和新时代的旗手,并找到理性的路径推动落实,大家都能找到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并能采取行动树立起示范。”正是源于这旗帜与思想的力量,吸引着汤敏投身公益同时,也推动着他在诗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对公益事业的总结与规划
虽然公益事业有多元的意义和难以估量的益处,但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起来却并不轻松,按汤敏的话来说“是有战略和策略的”。汤敏将“古村之友”以及类似的公益组织的发展战略归纳为“四步走战略”,依次为“做组织”、“做项目”、“做尖兵”、“做示范区”步。具体来讲,“做组织”是公益的基础,因为组织既是人、财、物等资源汇聚的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汇聚、发酵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所以在适度范围内将组织的覆盖范围做大,垂直深度做深是开展公益事业的地基,打好了地基,后续建设才能稳健高效,汤敏也补充到“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组织作为正确价值观的传导系统,比如我有古村之友总部、古村之友市级、古村之友县级等,只有这样传导下去,才能让我们这种保护的价值观层级化地深入下去;“做项目”则是把思想落地的实践过程,既是检验思想和真正发挥旗帜意义的过程,也是验证公益事业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抓手,只有通过项目实践才能检验公益思想和公益组织的价值。“‘古村之友’通过互联网公益PPP项目(PPP即政府领捐、社会组织引捐、基金会配捐、外加专业组织指导的运营模式)来把这些事情落地,这就是古村之友现阶段有效的项目组织模式”;“做尖兵”就是培养骨干人才,通过骨干人才把松散的组织、千锤百炼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有效整合并长期作用下去,“‘古村之友’的骨干就是新乡贤,我们组织了新乡贤大赛,新乡贤大会,通过福利来培养新乡贤”;“做示范区”是指当组织、项目和人才都分别准备好之后,我们还需要将其集成化地推广出去,在证明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同时去推动和引导整个领域的发展,“到下面,你一定要形成一个系统,要将一群项目整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示范区,这才能让大家觉得你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马上要启动的”。
除了上述的大战略外,“形式比人强”也推动着汤敏涉足更多的公益领域。“我们也在组织公益大赛,即将聚焦于古村保护领域的公益项目放在一起互相切磋相互学习,并同时帮助各个公益项目对接所需资源,这个响应度非常高,可以说稳稳拿下了中国乡村领域的第一品牌”。组织大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传播思想和激发斗志的过程,是把公益理想说出来,激发人民群众的善念,看有没有人愿意去做,有没有人愿意去帮。
“我们还有一块特别突出的工作就是公益诉讼,即做法律端。公益诉讼是一个生命线工程,比如你把人家屋都拆了,我们不能对这些坐视不管。发展的事往往是挣钱的事不会存在明显的摩擦,但保护的事情就不一样了”。即使面对诉讼主体和相关的困难,汤敏与“古村之友”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当然,公益之路一路走来并不顺畅,从最初一无所有的孤独行者,到四处找钱、拼团队、打磨思想、锻炼组织,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乐观的汤敏表示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并诙谐的总结出坚持的几点理由:“有几个观念一直支撑着我,第一个就是好事多磨,不顺的事说明是好事,太顺的事并不特别好。第二是我只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第三,因为我们干的是公益,所以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并不突出。主要困难是一种精神的自我突破,逼迫自己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大,胸怀越来越大,思想的站位越来越高,这是个反求诸己的行为,最后其实是在拼格局、拼胸怀,你如果有兼济天下之心,和你一起共事的就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你如果愿意独善其身,你对位的就是愿意独善其身的人。”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北大人所特有的自信与责任感成就了汤敏这份难得的坚韧与执着。
对校友会的期待与设想
谈及即将在院庆15周年之际成立的北大深研院校友会,师兄也是迫不及待地表示:校友会是我们校友的大后方。“古村之友”和我本人都只是校友会的一颗小种子,我们是需要土壤的。我们是在前线带兵打仗的,后方的鼓励和支持,哪怕只是亲友团的鼓励都能振奋士气,是有巨大帮助的。其次,我们的校友会本质上它是一个资源宝库,能将不同的价值主张连接的圈子链接起来。就像我们古村之友的价值主张连接的是一群关心古村的人,我们校友会连接的是认同北大,有共同的学养渊源的这样一群人。这两个群体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所以它里头所沉淀的资源是差别很大的,从联合的角度我特别希望能与这股力量联盟。因此这个平台上所沉淀的资源厚度可以成为校友之间的强纽带,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北大的兄弟姐妹们团结起来干事情总是带劲且有力量的。
诗意的赠言
深研院落地在南国,迈出了拥抱南国创新思想的重要的一步。深研院作为北大的拓荒牛,主动拥抱南国15年的创业之路,创造了南北融汇的骄人成绩。未来,南燕更要承担起在南国创新之地奠定其精神文明高峰之责!
▍2016年11月6日,汤敏选择了在深研院求学期间陪伴了自己大部分课余时间的大学城图书馆作为采访地点,接受了南燕校友办的专访。
作者:车茂立
摄影:王伟
编辑:杨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