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货间考上北大,放弃美国尖端科技企业,他带领中国科创团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
日期:2022-12-04

{编者按}

江必旺,北京大学化学系1984级本科校友,曾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其创立的纳微科技公司,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攻破了长期“卡脖子”的技术瓶颈,并于2021年6月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当时科创板史上最牛新股。

他,出身贫寒,资质平庸,却从普通乡镇中学一举考到北京大学;

初入北大,无论眼界、知识、能力都与周围优秀同学相去甚远的他,却在毕业时受邀留校参加当时备受瞩目的产学研项目开发;

天生的语言劣势,曾让他的海外求学生活一度举步维艰,却最终提前两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

用的都是“笨功夫”,却带领团队十年磨一“球”,破解了高端微球材料“卡脖子”技术的密码;

他就是江必旺,北京大学化学系1984级本科校友,一个从闽北山区走出来的留美博士、微球科学家。

16年前,江必旺放弃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职位毅然回国,从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到做出一家上市公司并成为当时科创板史上最牛新股,上市当日暴涨1200%,这位北大人用“笨功夫,重坚持”守住了自己回国创业的初心:“我就是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和产品,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偏见!”

江必旺(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命运给了我一个无法选择的至低起点,也给我指了一条明路。

农村孩子从杂货间考上北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必旺出生在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小乡镇。“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我懂事起,我们家就是村里最穷的家庭之一。”江必旺回忆,早年间的农村人都有一种宿命感,觉得书读再多最后也还是种地,学历越高,回来的时候难以适应反而越痛苦。他当时也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受这种思想影响,贪玩逃学更是家常便饭。

一切的转折点是国家恢复高考。周边有人通过高考一跃改变命运的事例带给江必旺极大的冲击。他才在懵懂间意识到:“命运给了我一个无法选择的至低起点,也给我指了一条明路。”于是他下定决定要参加高考,“要好好考,要走出去!”

家里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的小阁楼,用一块旧门扇当床板,几块砖头当床脚,支出一个简易床。再用几块木板拼成一张书桌,这就是江必旺的简易书房。那时候卫生条件有限,存放粮食的地方难免有老鼠,各种蚊虫也是司空见惯,那段时间,老鼠的喧闹和蚊虫的叮咬成了江必旺高中时期每天学习和休息的“伴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三轮春夏秋冬,上千个日日夜夜,江必旺潜心备考,不急不躁。

高考结束,江必旺纠结如何填写志愿时,中学校长直接帮他拍板,建议他填报北京大学。最终,他不负众望,成功被北京大学化学系录取。这在八十年代的闽北山区,像是一个奇迹,也正是那时,他第一次明白:“即使资质平庸,只要坚忍不拔,笨功夫也能成事”。

然而与乡亲们认为的“只要考上北大就是黄袍加身”不同,在北大,江必旺见到了来自全国的最优秀的同学,无论是眼界、知识还是能力,他都觉得自己跟同学们相差甚远,那种渺小和无力的感觉,全都转化成了自卑和焦虑。

但从心底来讲,他是不想服输的:“只要有一线机会能提升自己,我都会尽力去争取。”

在上大二时,他的导师曹维孝教授引导着他进入专业实验室做科研。原本只是打打下手的他,却在机缘巧合下仅用两天时间突破了一位研究生卡了一年的研究项目环节。那次经历让江必旺看见了自己的科研潜力,从此迸发出强烈的科研热情,也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形容说,“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热爱上了科研。”

再后来,小到周末,大到寒暑假,江必旺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一天下来不光累得筋疲力尽,还常常被各种化学试剂熏得头昏脑涨,但这些与得到实验结果的满足感比起来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江必旺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江必旺在实验室

导师曹维孝教授也将他的努力都看在眼里,并推荐他到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参加王选教授主持的激光排版系统项目。这在当时是北大最重要的产业化项目之一。至今,江必旺仍感谢这段经历带给他的成长,“参与这些项目不仅让我有劳动收入,更重要的是让我重拾信心,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激光排版系统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使大学毕业原打算回老家福建工作的江必旺获得了时任年级主任林建华老师抛出的橄榄枝,“你应该留校工作,继续参与研发工作。”正是因为留校,江必旺才有机会亲身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艰难和重要性,并在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当时,北大处在出国留学潮的中心地带,留校经历让这个本来完全没有出国概念的农村孩子,在工作六年后搭上了出国留学潮的顺风车,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4年,江必旺去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汉姆顿分校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语言劣势一度让他陷入低谷,但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他提前两年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结束博士后研究,江必旺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不久后便担任了企业首席科学家。

江必旺与妻子陈荣姬博士都是自北大化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打拼十几年,夫妻俩早已安家落户,有了绿卡,买了别墅,生了三个小孩,有一份自己喜欢的研发工作,可以说实现了大多数留学生的海外梦想。但江必旺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中国企业在创新上饱受偏见,不被尊重。

江必旺担任美企首席科学家的时候,不少美国人都跟着他做项目,但从他们心底来说,江必旺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于中国不够尊重。包括平时去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上架的中国商品,大都是低端仿制品,几乎没有创新产品。

欧美人崇尚“创新”,早年部分国人靠抄袭别人的成果发家,赚了很多钱,但是却被瞧不起,最后欧美人这样的偏见甚至扩散到针对整个中国企业群体。

当时江必旺就想,“如果有机会,我要回国创办一个创新型的公司给他们看看,就做那些全世界没有的产品技术,获得没有争议的尊重,改变他们的偏见。”

这个想法像一粒种子,一直埋在他的心底。而让这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是一次回国探亲的经历。

如果像我这样从北大毕业,又去美国深造回来的科学家都选择短平快的创业,那中国还有谁愿意去做底层技术?还有谁愿意去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有谁愿意去做技术创新?

似曾相识 燕归来

江必旺从农村出来,亲戚也大多是农民,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些亲戚为了省钱,生病就拖着,小病拖成大病,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2004年,江必旺回国探亲时,看到有个亲戚得了糖尿病,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一针胰岛素不便宜,这样的花销,对农民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想着自己小时候见过的事情和这位亲戚的经历,江必旺不由心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药价昂贵而备受煎熬?他突然萌生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开药厂的,但我是学材料的,材料的特点就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包含医药行业,当时我就想打破微球技术的国外垄断局面,降低医药行业的材料成本。

就这样,江必旺决定回国。2006年,江必旺携着妻儿,带着十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怀揣一个把关键技术国产化的梦想,真正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回国后,江必旺本可以选择留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做一名教授,担任自己创建的微纳米材料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继续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但他却选择放弃受人尊敬的象牙塔工作,跑到苏州工业园区全职创业。

江必旺在实验室

即使创业,江必旺本可以像多数人一样选择更容易成功的短平快道路。有着多年在美尖端企业工作经验的他,掌握多种现成尖端产品的生产技术。这些产品领先中国同类产品近十年,但他仍放弃拷贝这些现成的技术和产品。

而即使不选择拷贝,江必旺也本可以像绝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选择组装模式产品,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甚至可以提前好几年上市。但江必旺偏偏反其道而行,从底层技术做起,走出一条艰难而漫长的技术创新道路

谈及当初的选择,江必旺连用三个疑问解释了自己的坚持,“如果像我这样从北大毕业,又去美国深造回来的科学家都选择短平快的创业,那中国还有谁愿意去做底层技术?还有谁愿意去解决卡脖子问题?还有谁愿意去做技术创新?”而且,江必旺深感自己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从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也希望能用自己所学来回馈祖国。

我当初回来就是为了要做生物医药微球,如果只是要挣钱,我就不会回来。

筚路蓝缕 攻破“卡脖子”技术

江必旺在实验室

回国前,江必旺向妻子和三个孩子承诺,跟他回去三年,把微球材料制造技术解决了就一起回美国。“我完全低估了创业的艰难,到现在也没能实现给家人的承诺。”

“我们现在的医药行业,无论疫苗、抗体、胰岛素还是抗生素等很多生物医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都离不开微球,微球的新能决定着药品的质量和纯度。没有微球,生物医药产品根本生产不出来。”江必旺介绍道。

但江必旺瞄准的生物医药用微球领域研究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市场壁垒也很高。要维持这样的投入,公司必须要有造血功能。这时候江必旺发现了微球在液晶屏领域的应用。

在显示屏生产制作中,如果没有间隔物微球,显示屏就像人没有骨头一样立不起来。而用于液晶显示的间隔微球对其粒径大小、均匀性、机械强度、表面性能等要求高,制备技术门槛也极高。全世界上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垄断。

“凭借我们微球精确制备技术平台,很短时间内就开发出了可以在液晶屏上的微球,而且纳微产品生产周期较国外的公司还有非常大的缩短,形成突出的产品供应优势。”江必旺坦言,这个产品可以产生现金流,为公司“造血”。

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导致了江必旺跟合作伙伴的分歧。合作伙伴认为,负责技术的江必旺用10%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液晶显示屏微球,就可以养活公司了,而花90%的精力和时间研究的生物医药微球却一直在亏本。况且液晶显示微球也是高端产品,不如把所有精力都转移过来。

“那段时间,公司的有些股东都这么觉得。从投资角度来说,如果考虑公司短期效益,也确实也是这样。”江必旺不否认大家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么做,就违背了自己选择回国创业的初衷。

“我当初回来就是为了要做生物医药微球,如果只是要挣钱,我就不会回来。”这一分歧,也导致了江必旺与合作伙伴的散伙。自从合作伙伴离开,江必旺就只能把管理也接过来。起初,他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最怕的就是见客户。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虽然不擅长管理,但所幸高科技创业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和产品。

江必旺的纳微科技公司坚持把研发放在核心地位。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6%以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经过多年攻关,纳微科技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解决了聚合物,二氧化硅色谱填料微球精确制备技术的难题,填补了我国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攻破了长期“卡脖子“的技术瓶颈。

回国创业路远比当初想象中更复杂。虽有种种困境叠加,但江必旺带领团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2021年6月,纳微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当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1273%,成为科创板301只股票制最,也是2003以来A股之最。

2021年6月,纳微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以创新、赢尊重、得未来

纳微科技创立之初,江必旺便坚持“以创新、赢尊重、得未来”的理念,把跨领域创新和创新只做第一的决心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旨。正是这种理念和决心,让纳微科技能在相对浮躁的外部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沉下心来,甘于寂寞,情愿用坐多年冷板凳的笨功夫,深耕底层技术,攻克世界微球精准技术难题。

纳微科技的很多项目如硅胶色谱填料、Protein A亲和层析介质、手性填料、导电金球、磁性微球等,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研发周期。十几年的坚守终绽放出硕果,纳微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情怀,汇聚成隐形冠军的“桂冠”,也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回顾来时路,江必旺特别感慨当初选择了一条艰难而正确的创新创业之路。“纳微的成功证明了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韧,敢于创新,就可以战胜曾经遥不可及的世界老牌知名公司,证明了一个愿意前期花大量时间、付出大量功夫、从基础能力和基础创新开始做起的公司,虽然开始会走的比较慢,但会走得更远。路也会越走越宽,终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在江必旺看来,纳微的成功更得益于现今中国这个伟大的时代。他观察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像纳微这样的民营科创企业,有机会有能力开发出世界领先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它们正在逐步改变国外认为中国公司没有创新能力的偏见。

近两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外进口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不能及时供应到国内,严重影响了国内药企的生产和研发进度。纳微科技加班加点,很多员工甚至放弃了春节休假,及时为多家药企提供了关键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加速了进口替代,保障了国内药企的正常生产和研发。

谈及未来,江必旺初心不泯,态度坚定。“做一家企业,不一定要追求多大规模,但一定要做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这个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回国创业的初心所在。

江必旺在办公室

当初给公司起名“纳微”,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做的是纳米跟微米尺寸的粒子,另一方面,纳,海纳百川,微,积微成著,虽然做小小的东西,但是这个小小的东西只要做得足够多,积累起来,也会变成一个大的事业。

对于中国涌现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江必旺也一直怀着这样一种恳切的期待。

他希望可以通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企业能理解和接受纳微获得成功的方式——“笨功夫,重坚持”,从而:

让陷入挣扎的创新型企业因为纳微的经历得到一些鼓励;

让更多的学者愿意创业或者投身到技术成果转化中来;

也让习惯于做“短平快”的企业意识到:“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