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 栾晓帆:专于思,勤于行
日期:2021-03-15

    2021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迎来了建院20周年。20年,南国燕园从零开始,聚沙成塔;20年,南燕人从无到有,如颗颗希望的种子,扎根四方。

    为了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特别企划建院20周年校友专访系列报道,通过校友们的讲述,回顾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校友们青葱的校园记忆,分享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经历与感悟,与校友们共同祝福双十年华的南燕越来越好。


☟校友介绍☟

 栾晓帆校友

栾晓帆校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8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研究员。栾晓帆校友长期从事城市规划领域相关的研究,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治理、土地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

 ☞01 学术路遥,他积极进取拓展城市规划新认知

 

    “学术研究需要钻研,钻研就像挖洞:既需要延伸深度,也需要拓展广度。”这句话简洁明了却又寓意深远,在笔者采访栾晓帆校友的过程中,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本人也在自己十几年的学术生涯中,不停地将这句话付诸实践。

 

    栾晓帆校友于2008年进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现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习。栾晓帆感慨到:“初到草创阶段的深研院,一切都是伊始,但一切又都生机勃勃。”当时的深研院,虽然存在学术研究欠缺系统性与全面性的“美中不足”,但贯彻兼容并包的思想,邀请到诸多粤港澳地区与海外专家学者来授课与讲座,使得多元化思想交流与讨论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同时,不同专业与方向的同学之间关系也更加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碰撞往往能够催生出前沿交叉视野,这也赋予了深研院难得的古典大学气息。在栾晓帆看来,这是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弥足珍贵的氛围。

 

    李贵才老师是栾晓帆校友在深研院求学期间的导师。栾晓帆用“传统师徒”来描述他和导师的关系。李贵才老师往往躬行践履地为学生做榜样做指导,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发展,这种师徒间真挚的情感持存至今。

 

    相对地,栾晓帆在深研院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困扰。本科期间,栾晓帆在武汉大学学习规划专业,以工学—建筑学为基础,而北大的规划专业则以理学—地理学为基础。初入南燕,学科的转换为他带来不少的困扰。但是在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下,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深度项目研究的历练之后,栾晓帆逐渐学会了从地理学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他几乎走遍了珠三角的每一个乡镇,积累了丰富的调研资料,这也让他对于规划研究的见解落到了实处,获得了对土地开发与基础建设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为日后的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02人生路远他有条不紊践行学术观点寻真理

 

    虽然科研占据了他在北大的大部分时间,但回忆起课余生活,栾晓帆也同样深有体会。谈到在校期间担任城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经历,栾晓帆笑言:“当年真的过于稚嫩,在组织活动方面并没有做到位。如果能有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一定要多组织活动,让同学们能够有更多的跨学科交流的机会。”他从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中汲取了经验,如今在他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他格外重视跨学科广度、多元化思维与交叉视野,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与成果。当然对于他自己而言,阅读不同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早已习为故常,与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学者的合作也是他学习与生活的常态。

    博士毕业后,栾晓帆拒绝了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聘请,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完成博士后生涯。之后,他回到了武汉大学继续执教。新角色也让他有了新的思考,栾晓帆直言,武大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诸多方面都与北大具有相似性,例如学科的成熟和系统,他认为这能够塑造既利于延伸研究深度又利于拓展研究广度的学术环境,是弥足可贵的。

    离开深研院后,栾晓帆也一直将在北大养成的交流合作习惯带到工作生活中,积极地与上海、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同行校友开展合作项目。在不断地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栾晓帆体悟到:环境能塑造人,同样人也能改变环境,做好自己才是实践自我理念的关键。本着这样的想法,栾晓帆一直在积极地寻求着各项工作之间的平衡,努力跳出影响因子对科研的限制以及日常行政工作的束缚,追求更加纯粹的科研。

    栾晓帆和大多数从南燕走出、从事科研的新一代研究者一样,都有一种淡泊谦逊的气质。天性平和喜静的他表示自己从不是“上山下海”的人,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和几个知心朋友逛博物馆、观察一座座不同的城市。

 ☞03 未来可期,他心怀希冀鼓励母校学子创辉煌

    从本科开始就一直在城市规划领域进行学习研究,栾晓帆对城市规划专业的行业发展可谓十分熟悉,在被问及对城规同学未来职业选择方面的建议时,栾晓帆谈到:“在硕博阶段,最重要的是要熟悉自己专业的学科特点,多进行交流和拓展。如果希望能够继续从事科研,最好积累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了解不同的科研体系。”他同时也鼓励师弟师妹们进行更多的职业尝试,在学习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行业发展,多进行田野调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才是未来发展最大的财富。就职业大类选择而言,无论是进入公务员体系亦或企事业单位,都能走向“广阔天地”,只要脚踏实地,情系国家城镇乡野,一定都能“大有作为”。

 

    离开学校多年,栾晓帆依然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在采访最后,栾晓帆也表达了对深研院发展壮大的欣慰与自豪,以及对校友会工作的肯定。位处深圳这一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研院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的华丽转变,在众多前辈和校友的努力之下,已然呈现欣欣向荣之形势。

    最后,栾晓帆校友也表达了对深研院的希冀——希望深研院随着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可以更加注重多元化与多样性,多加强内外交流联系;对于校友会的工作,栾晓帆首先表达自己的赞肯,同时也希望校友会能够将同行业的校友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服务校友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友资源,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

    作为一个北大人,栾晓帆校友秉持着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执着于学术的同时从不以所学拘束自己的视野。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让他能够在专业领域获得成就,但又不失思想的自由。怀着对北大的赤诚和热爱,他将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也将继续带着求是、求真、求广的态度,继续前行。

☻☻☻☻☻☻☻☻☻☻☻☻☻☻☻☻☻☻☻☻☻☻☻☻☻☻☻☻☻☻☻☻☻☻☻☻☻☻☻☻☻☻☻☻☻☻☻☻☻☻☻☻☻☻☻☻☻☻

☟校友专访征集☟

校友会以“传播校友事迹, 传承北大精神”为目标,计划深入采访海内外的 100 名优秀南燕校友,作为献给深圳研究生院成立20 周年的贺礼。欢迎大家报名,共同传承北大精神。专访传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官网、校友会公众号和校友会微信群。

自荐报名

发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的简历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自荐+姓名+校友专访】。

推荐他人

发送包括被推荐校友基本信息和简短推荐理由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推荐+姓名+校友专访】。 

 校友会邮箱:alumni@pkusz.edu.cn

转载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公众号

文字 |  戴迈凡

图片 |  栾晓帆

审校 |  陈昕、张鸿飞、谢肖容、栾晓帆、刘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