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 周华庆:关山初度路犹长
日期:2020-12-18

【编者按】

2021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20年,南国燕园从零开始,聚沙成塔;20年,南燕人从无到有,如颗颗希望的种子,扎根四方。为了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特别企划建院20周年校友专访系列报道,通过校友们的讲述,回顾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校友们青葱的校园记忆,分享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经历与感悟,与校友们共同祝福双十年华的南燕越来越好。


 

☟校友介绍☟

周华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三好学生、特等学业奖学金、创新奖(学术类)、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作为北京大学首批陕西定向选调生,周华庆先后担任三原县副县长、三原县鲁桥镇副镇长等职位,2018年11月起任三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在北大求学的5年带给我的影响,如果不说是颠覆性的,那也是脱胎换骨的。那段时间里的很多事情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也锻炼了我。”

——周华庆如是说。

▲ 周华庆校友

☞求学北大明理论 下沉基层勤实践

入学北大的最初,周华庆在陈耀华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然而,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申请硕博连读。那年,学界泰斗侯仁之先生去世。同年,周华庆结束了在南燕的学习,返回校本部,并和陈耀华老师、同学们一起前往百年纪念讲堂参加侯先生的追悼会,送先生最后一程。到场的很多人都是侯先生的学生,他们谈吐间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对侯先生的敬重让周华庆深受触动,他感到不管选择做什么工作,一个人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出一些真正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有影响的事情,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这份触动让他决心继续求学探索、读博深造,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的种子在他的心底深深扎根。

回忆起校园时光,周华庆表示,博士导师杨家文老师的指引让他受益匪浅。周华庆听从杨家文老师的指导,系统地训练专业能力、收集材料、搭建框架、打下基础,在《中国软科学》、《城市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他表示,不管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首先要提升自己,博士期间所写的论文、所做的研究都是一种对思维和逻辑的训练。也许未来面对的具体问题千差万别,但是分析问题的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相似之处。

读博期间,周华庆获得学校推荐,前往四川省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现四川省乐山市交通运输局)挂职锻炼一年时间。周华庆表示,其实当时他尚未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但因为专业方向是交通规划与管理,需要依靠实践,以深化对政策和理论认知和了解,来解决很多专业问题。他的研究课题也需要考察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情况,因此杨家文老师也非常支持他去挂职锻炼。在乐山一年的挂职中,不仅他的学术研究得以在实践中深入开展,他对于基层工作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乐山市位于成都平原的最南边,靠近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下辖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地区,地理区位和交通状况非常恶劣,一些当地的孩子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有的家庭仍存在人畜共居的情况。当地的干部告诉周华庆,社会资本和企业都不太愿意进入这样的地区。但这里的百姓亟需改善生活环境,孩子们也非常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才能改变当地落后的发展面貌。乐山的挂职锻炼和实地调研让他感到,理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可能的方向在哪里,但这种方向往往是假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多方妥协的现实结果,需要踏踏实实地了解,需要一丝不苟地践行。有些问题不仅没有假设,也不容许假设。忽略实际怎么样而大谈应当怎么样,不仅无助于事情的推进,同时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段经历也让周华庆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在基层一线踏踏实实地工作,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在报考陕西定向选调生进行职位选择时,他选择前往最基层的县区。谈及原因,周华庆说,一方面是因为乐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是自己学习的专业是需要落地的,在基层工作将使他对自己所学领域及社会的认识都更深刻。“哲学家都在关心认识世界,其实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世界。岗位和职位,都与你的选择有关”。周华庆表示,也许自己的力量尚不足够改造这个世界,但首先要融入这个世界,认识它,也能认识自己。

☞基层工作急先锋 克难攻坚成效显

周华庆任职的陕西省三原县高新区是关中地区第一个县域省级高新区。从2018年起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至今,虽然周华庆到任还不到两年,但已然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2018年底的高新区,之前计划建设的PPP项目因为政策的收紧而被资本方放弃,基础设施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周华庆到任后前往北京与企业积极对接,确定原项目方无法继续后,重新包装策划并推进这些项目,经过艰苦的努力,目前原计划投资1.3亿元的2条道路和投资7000多万元的1座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还有6个完成了施工图编制,3个了完成初步设计编制,10个正在抓紧编制可研报告。

2019年下半年,万达集团和恒大集团相继与陕西省市县接触,计划在当地投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这两个招商引资项目交给了周华庆。周华庆表示,自己当初几乎是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接下了这份任务,积极与企业对接、准备资料、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所长全面参与协议谈判、规划建设、组织协调等各项工作。最终,经过二十多轮的谈判和协议修改,恒大集团决定投资1000亿元在三原高新区高标准建设文化旅游康养城;万达集团也决定在三原高新区建设标准化万达广场。目前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和万达广场项目的一期均已完成征地拆迁,正在挂牌出让土地。

三原高新区共有70多家企业,涵盖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领域,企业税收和产值几乎占了三原县的半壁江山。服务企业是周华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为此,他牵头制定了“单月一座谈,双月一走访,年度总表彰”工作方案,围绕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高新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随着伊利集团、恒安纸业、达利食品、联塑科技等高新区多个企业追加二期投资,高新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2020年初,周华庆在大年三十返回山东老家与家人共度春节。在看到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后,他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大年初二就连夜赶回三原。回到三原后,他按照联防联控工作部署要求,对高新区负责的田园小区和邮电小区分班次进行防控。他亲自指导小区住户的人员摸排、出入登记和楼道消毒等工作。在全县加强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不分昼夜,对照疫情防控工作标准逐个对小区进行督查。小区防控点、高新区企业、市场监控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在抗疫一线践行着选调生的初心和使命。

谦谦君子话担当 勇攀高峰不畏难

在工作中,周华庆很少提及北大博士这个标签,他认为北大博士、名校毕业生这样的标签在工作中终归要转化成处理每件事情的能力与技巧。如果所学和能力在工作中转化不好,北大博士的标签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不过如此,转化的好才会相得益彰。在很多事情上,德要配位,才也要配位,他就这样“抱着小学生的心态去学习和工作”,把北大人勇于担当的信念和家国情怀铭记在心,把理论研究的技巧在实践中进行融合与转化。

2019年4月6日,恰逢周华庆清明节值班期间,一辆小轿车在辖区高速路上追尾了一辆半挂危化车,危化车上当时装载的四氢呋喃液体是三类易燃易爆物品,现场出现轻微泄漏,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急时刻,周华庆来到现场,与同事共同指导对现场进行查勘,对泄漏车辆进行堵漏,并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对该车实施转移。在堵漏完毕,再次查看无泄漏迹象后,罐车继续前往目的地。事后同事对他说:“你们年轻人,胆子真是够大,那可是30吨的危化品啊!”周华庆却认为这是职责所在,紧急情况当不乱,积极应对才能保证安全。

2020年7月11日是一个星期六,周华庆轮班守值。当天,三原县突降暴雨,全县大部分地区在6个小时内降雨达到50毫米以上。周华庆与应急、消防等部门同事顾不上吃饭,逐一到县城积水严重地区查看积水深度、排水速度,组织拉警戒线,提醒过往车辆和群众绕行。周华庆在一处道路地质塌陷处现场办公,了解事故情况和原因,安排住建部门第一时间对周边道路和建筑进行围挡,加班加点抢修。协调安排沙袋、雨鞋等应急救援物资,对部分雨水倒灌的企业和商户进行救助。那天他始终坚持值班值守,安排气象及时发布预报信息,提醒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前做好防内涝、防滑坡等工作。

周华庆表示,在基层工作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和临时任务。自己现在养成了手机从来不静音、寸步不离身、夜间不关机的习惯,就是为了让同事和家人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自己。而为了不因为运动受伤耽误工作,自己过去喜爱的对抗性运动也都被放下。一切以工作为重渐渐成为了周华庆生活中最重要的标准和要求。

☞寄语学子勤钻研 把握机遇创未来

对于困扰很多同学的职业选择问题,周华庆认为,职业选择是大事,每个人所学的知识、过往的经历、对自己的定位都有所不同且不断变化。不管如何选择,北大教给我们的守正创新,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等理念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他说:“利己主义是人之天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难的就是不断地冲出舒适圈,克服自己内心的很多利己的欲望。利他就是冲出自我舒适圈的一个选择,这个冲出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

他建议在校的师弟师妹做好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改变人生走向的机会其实屈指可数,年轻时更要多体验、去尝试,善于把握身边的机遇。“每个职业都不容易,只要你是在往金字塔的塔顶去攀爬的过程,就是艰难的。无论是北大山鹰社攀登珠穆朗玛峰,做学术研究攀登人类的知识殿堂,还是做选调生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这些经历的磨难和付出都是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的价值,不过是你能给更多的人、在更广的领域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周华庆的记忆中,小而精、依山傍水的深研院是很有魅力的地方。在未名湖畔和在镜湖畔学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在毕业之后都归于对北大的认同。他也感受到了深研院校友会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将学院、校友和在校生更好地联结了起来。最后,对于建院二十周年的深研院,他送上了祝福,希望深研院能够坚持特色办学,继续把北大的百年传统和深圳的创新精神相结合,发展越来越好。

☻☻☻☻☻☻☻☻☻☻☻☻☻☻☻☻☻☻☻☻☻☻☻☻☻☻☻☻☻☻☻☻☻☻☻☻☻☻☻☻☻☻☻☻☻☻☻☻☻☻☻☻☻☻☻☻☻☻☻

☟校友专访征集☟

校友会以“传播校友事迹, 传承北大精神”为目标,计划深入采访海内外的 100 名优秀南燕校友,作为献给深圳研究生院成立20 周年的贺礼。欢迎大家报名,共同传承北大精神。专访传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官网、校友会公众号和校友会微信群。

自荐报名

发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的简历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自荐+姓名+校友专访】。

推荐他人

发送包括被推荐校友基本信息和简短推荐理由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推荐+姓名+校友专访】。 

 校友会邮箱:alumni@pkusz.edu.cn


 

转载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公众号

图片 | 周华庆

审稿 | 陈昕、张鸿飞、谢肖容、周华庆

文字 | 张潇

编辑 | 吕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