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 | 刘连柱: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日期:2020-11-16

【编者按】

2021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20年,南国燕园从零开始,聚沙成塔;20年,南燕人从无到有,如颗颗希望的种子,扎根四方。为了迎接这个特别的日子,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特别企划建院20周年校友专访系列报道,通过校友们的讲述,回顾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校友们青葱的校园记忆,分享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经历与感悟,与校友们共同祝福双十年华的南燕越来越好。

☟校友介绍☟

刘连柱校友,2005级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杨震教授。2010年博士毕业之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博后出站后进入礼来制药从事代谢类药物的研发工作,2019年加入强生制药,担任创新药物研发项目负责人。

▲ 刘连柱校友工作照

仰望星空,少年逐梦

有人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一两件值得的事情而执著。对于刘连柱而言,从学生时代开始,科学就是他的向往和执著。2005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他已经在中学担任了两年的化学老师,但是因为一颗不甘安逸的心,选择进入北大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杨震老师的门下,继续自己对科学的探索。

谈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刘连柱校友回忆最多的场景就是实验室。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二点,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彼时的化生学院正值建立之初,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由那时的老师、同学们一点一滴地置备搭建起来的。说到那段时光,刘连柱不禁感慨:“学院里很多仪器就像是我们自己一件一件置办起来的家当一样,非常珍惜。”那段与老师同学们共同奋斗的岁月也让他对学院、对课题组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多年过去,谈起自己的导师杨震老师,刘连柱依然充满敬佩之情:“杨老师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学者。他传奇的经历、高深的学术造诣、严谨扎实的学风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群学生。研究生的五年时间里,他不仅培养了我们从事科学创新的能力,更把他的那种不畏艰难、直面挑战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韧性植入我们的血液。”

回忆起曾经在深研院的时光,刘连柱自己评价是“得失参半”。五年博士生涯的勤奋学习,让他学有所成,但也难免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谈及课外时光,刘连柱最津津乐道的是羽毛球和网球,一向谦虚又随性的他在谈起这两项运动时难得露出一点小骄傲,介绍自己是当年大学城第一届网球单打比赛冠军。不过说起遗憾,他觉得如果重新来过,一定会多和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类型的同学进行交流,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这样思想自由碰撞的机会显得弥足珍贵,快节奏的生活中也难得有机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工作之外问题。

潜身医药,着眼突破

从北大毕业之后,刘连柱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两年后顺利出站。在这时,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转变。

▲ 刘连柱校友从事博后研究期间

和当时很多在美国留学的年轻学者一样,刘连柱看到了国内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一心打算要回国投身到化学的相关科研中。2012年即将出站之际,一次和礼来公司的交流机会让他的人生规划发生了改变。礼来公司当时计划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开展一些针对中国慢性病患者的药物研发项目,这恰好与他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造福社会的想法一致因此他选择加入礼来中国研发中心,由此投身到了制药行业,并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谈及工作中的自己,刘连柱自我评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人”。药物研发是个周期长的工作,他擅长将目标细化,对于每个阶段该完成什么都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相对于成功的追求,他更看重每次实验所能得到的结论。在他看来,药物研发是一个“探路的过程”,不是每次实验都能成功,但正是一次次实验所得到的信息引导着人们不断接近实验目标,最终找到合适的分子,从而造福患者。药物研发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的行业。

自参加工作以来,刘连柱大部分时间都钻研在药物研发的一线,并在针对糖尿病和慢性肝病的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他参与的一款糖尿病药物,在美国进入一期临床测试,成为该机制上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分子。与此同时,一向不安于现状的刘连柱,也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挑战。2017年底,刘连柱获得机会进入商务开发和投资领域,开始尝试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推进药物研发。

尽管同在药物研发领域,但新的商业模式下工作内容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很快,刘连柱就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化学背景出身的他,在生物医学知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同时,新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的社交场面,也让他一时不太适应。刘连柱坦言曾经考虑过放弃,不过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促使他选择坚持下来。面对自己的短板,他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静下心来,认真地钻研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阅读大量文献,同时积极向行业专家请教。近一年的静心学习让他在生物专业知识上有了质的提升,同时也让他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刘连柱感慨道:“现在知识和信息的更新迭代很快,所以要让自己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状态,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虽然在商务开发和投资领域只待了两年,但是对于刘连柱而言却是收获颇丰——新岗位为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对医药行业的认识。这段经历也让刘连柱明白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2019年,刘连柱加入强生中国研发中心,重新回归新药研发岗位。但是,此时的刘连柱,对行业的发展格局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高的眼界,能够从广阔的视角看待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事商务开发过程中受到的历练,也让他更加善于和不同背景的人员协同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

谈及未来的规划,置身制药行业多年的刘连柱认为中国制药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考虑到国家对医药行业发展的日益重视,以及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刘连柱相信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制药行业将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而他目前所从事的糖尿病、乙肝、肿瘤等疾病的药物研究也正是中国亟需突破的领域,所以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制药工作了近十年的刘连柱依然还是保持着初时的热忱,希望有一天能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具有更好疗效的创新性药物。同时,他也鼓励化生学院的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投身到中国医药行业中来。

身远情近,寄语深深

对工作执著认真的刘连柱对生活也有着同样的热爱。尽管平时工作比较忙,但他非常注重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他调侃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工作之外的爱好并不是特别广泛,最喜欢的运动是羽毛球和网球,偶尔也会和朋友一起徒步,挑战一下身体的极限。有了孩子之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陪孩子一起玩,帮助孩子们找到和培养兴趣。在他的身上,很好地印证了热爱生活的人往往能同样地热爱工作。

在访谈的最后,刘连柱不忘为深研院和校友会送上自己的祝福和希冀。在他看来,深研院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规模日益扩大,专业的划分也更加的精细。针对深研院后续的发展,刘连柱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深圳研究生院的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可以有所侧重。说起校友会,刘连柱感慨连续几次校友会的活动都非常遗憾的错过了。在他眼中,校友会是在毕业之后难得的能够让不同的思想共同碰撞的平台。作为一个毕业了十年的南燕人,刘连柱夸赞道:“南燕校友会为校友间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很好地将分散于不同领域的校友们凝聚起来了。”

从少年稚气到如今而立之后的沉稳坚定,刘连柱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也真真切切地将每一步都踏在了实处。仰望天空,他有理想和志气,规划清晰;脚踏实地,他勤奋又努力。这样的刘连柱是很多北大人的缩影,看得见远方的星辰大海,也看得见脚下的土地。

☟校友专访征集☟

校友会以“传播校友事迹, 传承北大精神”为目标,计划深入采访海内外的 100 名优秀南燕校友,作为献给深圳研究生院成立20 周年的贺礼。欢迎大家报名,共同传承北大精神。专访传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官网、校友会公众号和校友会微信群。

自荐报名

发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的简历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自荐+姓名+校友专访】。

推荐他人

发送包括被推荐校友基本信息和简短推荐理由到校友会邮箱,邮件主题词为【推荐+姓名+校友专访】。 

 校友会邮箱:alumni@pkusz.edu.cn

 

转载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公众号

文字 | 戴迈凡

图片 | 刘连柱

审稿 | 张鸿飞、谢肖容、刘连柱

编辑 | 李肖飞